《赶海》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30 14:19:23
《赶海》教学反思15篇

《赶海》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赶海》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赶海》教学反思1

《赶海》是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我”童年时代跟着舅舅赶海时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抒发了“我”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真挚情怀。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主要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领会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感。

上了这篇课文,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我反思如下:

一、激情入境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播放flash动画《赶海的小姑娘》)

2.知道什么是赶海吗?(师介绍: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海边捡贝壳、捞海带、玩耍等,我们把这些活动称为赶海。)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赶海》。(师板书课题)

“赶海”这种事情,对这些生长在江南的孩子来说,是很希奇的一件事情,我自己也曾经利用假期去过一次青岛,才对海有了一些印象,但也没有充分感受到“赶海”的乐趣。所以在教学的时候,为了给学生增强一些海的感觉,我就特意在课的一开始,就播放flash动画《赶海的小姑娘》呈现出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同时伴有海浪海风的声音,和优美的歌声。学生觉得很新奇,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说说对“赶海”的理解。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力求真正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过渡:“我”童年赶海时,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在赶海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怎样呢?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

1、讲读第2自然段时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个意思?

①舅舅带我去赶海。抓住关键词“闹”:我为什么“闹”?会怎样“闹”?

(“闹”,既说明是再三的要求,又体现儿童的特点。)

②到了海边,“我”看到海水“哗哗”往下退,浪花不时回过头来。

你想亲眼看一看这样的情景吗?(出示浪花画面)

看到这样的情景,耳听着浪涛拍岸的声音,你想说些什么?

作者看到这样的大海,他又是怎么写的?指名读。

③我兴奋极了,追赶浪花。指导朗读,读出“兴奋极了”。

小结:这一自然段讲舅舅带“我”去赶海。一到海边,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动人的情景,“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浪花。板书:追赶浪花。

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这种兴奋,立刻成了孩子们自己的快乐了。

2、讲读第3自然段。

过渡:“我”和舅舅一起来到海边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有的——(生读)……我也立刻加入了他们的队伍。我做了些什么?

(1)自由读,思考以上问题。

(2)结合交流,指导朗读。

①“我”摸海星。(板书:摸海星)

指导朗读。海星容易被摸到吗?你怎么知道不容易被摸到?你读读看?(生读)老师听出来了,你把“摸呀摸呀”读得很慢,很小心。摸到小海星真是一件开心事,老师教你一个好办法,笑着读这个“嘿”字,会读得很好。你试试?

②“我”捉大虾。(板书:捉大虾)

“我”又是怎么捉大虾的?读一读,用小括号括出有关句子。

指名读。指导读:你读得真好!尤其是1、2两句。(出示文字:“咦……逗我呢!”)继续引导学生认识大虾的样子并指导读好“咦”和“哦”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乐趣。

③小伙伴捉螃蟹。

过渡:“我”摸到了海星,捉住了大虾,心里美滋滋的。小伙伴们在干什么呢?他们也像“我”一样觉得有趣吗?

结合回答,出示伙伴抓螃蟹的句子:“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指导朗读。看看这只大螃蟹,它可不好惹,正想着办法四处逃窜呢!谁来读?(指名读)所以,小伙伴只努努嘴儿,可不能惊动了它。

(3)小结。

同学们,“赶海”是多么有趣呀!(板书:趣)“我”摸到了小海星;还亲手俘虏了一只大虾,小伙伴虽染被螃蟹夹住了手,但还是很开心!

这里我重点抓住了“趣”这个词,让学生在课文中读读,感受哪些地方你觉得很有趣。这样学生边读课文边学习课文,边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感受“赶海”的乐趣,我在学生的脸上感受到了他们的兴趣,和他们对大海的向往。

3、讲读第4、5自然段。

(1)细读第4自然段,展开想象,重点理解“三三两两”。

过渡: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太阳偏西了,我们不得不回家了。瞧,每个人的背篓里都沉甸甸的,有些人已经唱着歌走上了回家的路,可有些人还舍不得离开呢,走走停停,还有的人还在继续捡东西呢。书上用了哪个词来形容这幅画面的?“三三两两”。(板书:三三两两)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什么呢?(流连忘返,说明赶海的确有趣)

(2)细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一想作者是怎么表达感情的。

走在夕阳照耀下的软软的沙滩上,带着自己亲手抓来的海星,大虾,“我”的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迎着腥咸的海风,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最爱唱的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

三、讲读第1自然段

这首歌多美啊!现在,每当我听到这首歌,便会想起童年时赶海的那件往事。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了海,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如今,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首歌,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赶海时“抓蟹”、“捉虾”的情景,真是趣味无穷。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们都说自己真希望自己也生活在海边,我就和学生一起来学习唱《大海呀,故乡》,学生听得很认真,学得很认真,我很感动:教师精心准备后的课,学生自然会喜欢!

《赶海》教学反思2

情景图呈现的是海水退去以后小朋友们捡拾各种海产品的情形,也既“赶海”的情形。小朋友们向往大海,常常是从大海中的小鱼、小虾等开始的,用“赶海”的情形来呈现素材,自然地引出了这些小动物,同时也能把大海物产的丰富自然地引出。对于海边的小朋友来讲,这是非常熟悉的活动;对于没有见过大海的小朋友来讲,虽然情景中的场景是陌生的,但与小朋友们一起活动的情形是熟悉的。相信小朋友读了这样的素材以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此处隐藏7090个字……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本课一开始,我就出示了有关大海的优美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接着让学生用一个词来表达对大海的印象,最后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读感知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

在读书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一开始,我让学生自己来提出学习要求,在第一次读书中解决了生字新词和读通课文。第二次读书时,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了课文脉络。第三次,我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配上音乐来读书,学生进一步感悟了课文。

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表达出来。

三、重视字词教学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识字、写字还十分重要。这堂课,我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识字教学,并留有时间让学生当堂写字,对于写字姿势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不正确的及时纠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整堂课我就是从以上几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做学习的主人。

《赶海》教学反思14

一、教材分析: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在文中,一直萦绕在耳边的就是那首动人的歌曲“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对呀,小作者对大海的这一份依恋、这一份浓情、这一份长大后仍挥之不去的大海情结,就构成了这饱含深情的赶海??课文将赶海的经历描写得生动而具体,富有童趣。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满载而归”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说趣、演趣。还把体会作者的心情这条线索穿插其中,处处以学生的感知、感悟为主题。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课前,我首先播放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优美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脑海中想到了美丽的大海,看到赶海的图片,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一起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赶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

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当然我所指名表演的是班上比较有表演天分的学生,他的一声“哎哟”以及不停地甩手等,为课堂增添了好的气氛,在“捏大虾”我让他伸手头顶扮大虾,并说说大虾的想法,好多学生畅所欲言,精彩的语句给课堂带来了欢乐的气氛。

4、以读感知。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反复让学生进行朗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要求,真正做到了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这样一次一次的阅读理解,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学生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其实读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进入情景的朗读,文章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就很难理解课文。因此,我利用多种形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读,让学生在美美地读中品味《赶海》的情趣。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有利于以后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

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我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还不够完美,教学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有时口语太多,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希望各位领导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赶海》教学反思15

《赶海》叙述“我”童年时跟舅舅赶海的一件事,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充满了生活情趣。短短五个自然段,把赶海的整个过程介绍给了读者,尤其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很好玩。

但,因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大海,没有看过大海,所以理解赶海,只能借助这些文字,只能是一种表面的获取。怎样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呢?我除了让学生找找文章中你认为最有趣的句子描写,还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捉虾、螃蟹等)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读好句子,读出感情。最后,我问“如果你也去赶海,你会做些什么呢?”顿时,激起千层浪。

  “我要去捉螃蟹、捉虾”,“我要去捡海滩上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贝壳”,“我要在海滩上用沙子建造城堡”,“我要躺在沙滩上洗阳光浴”……正因为虚构式得享受了一次赶海的美,引领他们走入了这个情境中。让学生建立起一个海的概念,建立起赶海的向往。让学生感受到赶海中最值得记忆,最值得写的过程。从而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童年记忆中的趣事。

《《赶海》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