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作文集锦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草蜢轻笑鸟儿的翅膀,终日令鸟儿流离异乡,却不知因为双翼,鸟儿尽览人间旖旎风光;矮草嘲讽大树高耸招风,有雷电磨砺,却不知树梢与云端逗弃之畅快。为了梦的翅膀,历经流离困苦,但终识人间美景,四海为家,心自为家又何妨?
拥有梦想,正如拥有了双翼,纵有困苦孤独,但亦拥有了自由的太空和世间的风景。
诗词是叶嘉莹的翅膀。自幼研习诗词,诗词世界令她流连忘返。也正因诗词,叶嘉莹一生流离,没有安身之所,经历生死离别。但也因为诗词的爱抚宽慰与保护,她不忘初心,笑看人生,心甘做诗词的摆渡人,引渡飞行中迷茫之人找寻自己内心的安巢。诗词的翅膀带她飞过了疼苦,到达了士的彼岸。
真理是卢梭的翅膀。为了追求真理和自由,卢梭断然拒绝国王送来的斗金,自己却过着温饱都不足的生活,“我不为面包而写作,我一生只为真理。”正如卢梭所说,为了让真理的翅膀可以自由飞翔,他放弃了名与利,历经穷困潦倒,却收获了单薄的人生,自由的人生,真切爽朗,充满真理的人生,他自己正真珍视喜爱的人生。
国学是王国维的翅膀。王国维生活朴素,节俭,潜心研究国学,面对生活的艰辛不曾抱怨,当翅膀补折,前朝文火破败,他却毅然投入湖中,随文化而去,随伴他一生的双翼而去,这是何等的坚贞,任性如他,认真如他,为了心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翅膀,生命又如何,他们便是生命的全部。
翅膀是鸟的悲剧,但因惧怕翅膀带来的苦难风雨,终日藏匿于地面才是更大的悲剧,正如惧怕社会的磨砺的青年,空有一身本领,终日困于家中心甘啃老;正如担心扶起老人后负责,便匆匆而走却在网上谩骂不扶老人的过客;亦如社会上众多之人,身边之人等等所为......
拥有翅膀,会经历风雨,会远离他乡,但拥有翅膀,你也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天空,更加旖旎的风光。
不要惧怕风雨流离,挥动双翼,向更加高远的青天飞翔!
“丁丁漏水夜河长,漫漫轻云露月光”,这时闺人的等待;“云雁在天云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这时爱人的等待。我们一生中会有许多的等待,等待班车,等待升迁,等待自己的“另一半”,等待孩子的降生……等待是一个过程,时间长短不一,价值也有轻重。我经历过许多等待,自己知道等待的那份激动焦急和其中承载的痛苦,由此我想,等待无可避免,何不落下踮起的脚跟,享受等待。
上班一族都有等车的经历,而我们住校的学生都有等饭的经历。看着那长龙般的队,我们抱怨这个世界太拥挤,学校的餐厅太少,抱怨过后却还得乖乖的站在队尾,等待队伍缓缓的向前挪。焦急——吃完饭后还要洗头还要写作文;怀疑——如此长的队,到我了会不会没有饭?气愤——前面的几个人干嘛呢,一个人买几个人的饭!纷乱的心情,空荡的肚子,等了好久轮到自己,我问自己:我吃一顿饭怎么这么艰难?每天经历吃饭的等待,我渐渐明白过来,我们的人生路途上有好多类似等饭的等待,如若每次都如此狼狈,人不是很累吗?于是我尝试着去享受等待,享受等待的喜悦。
排着长长的队,我收起了焦灼的心,沉浸于思考的快乐里;漫漫的移动,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和同学交流,享受温暖的友情。在等待的过程里,我看见了一个父亲看着女儿吃饭傻傻的微笑,我看见了餐厅里的那些叔叔阿姨们忙碌的身影,我也看见了同学们非常可爱的表情,我看见了平时被我忽视的一切。不知不觉就轮到自己了,我刷卡、结果饭,礼貌的说声“谢谢!”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等待,一定意义上说,等待是未获得,是一种痛苦的过程。我们匆匆忙忙的工作,就是想要获得自己等待的东西。有的人终于得到了,但一路风雨兼程,生活暗淡无光。因为急着赶路,失却自己宝贵的人生体验,没有做过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想追求所谓的成功,回顾自己的路,却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必那么着急。
这个世界很大,人很多,做任何事都会有先后,有早晚,有次序,有等待。既然等待无可避免,又何必让自己敏感的心一次次的接受等待的烧灼。倘若静下心来,以欣赏的眼光去观察等待中的人和事并进而思考一些有用的东西,人生岂不会充实很多。在等待里,能有一颗执著但从容的心,有一双明朗细致的眼睛,不断提升自己的灵魂,享受丰富的生活,编制富足的人生,等峰远眺,松亭试泉,人生如此,你说夫复何求?
由此看来,等待也可以成为一件乐事,如若学会享受,对自己也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
今天,刚一上课就看见陈老师神神秘秘地拿出一样东西,但是不让我们知道它的庐山真面目,老师说:“今天,我带来了一样东西,你们听一听,再猜!”老师把那个东西放在桌子底下,只听“沙沙沙”,接着,老师就让同学们开始猜,同学们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是纸,有的说是糖,还有的说是沙子。老师只好请了一位同学上去常一常,让我们观察他的表情!
老师把那个东西塞到他的嘴里,那位同学首先现出一种甜蜜的微笑,像是沉浸在幸福中,突然又皱起了眉头,一脸痛苦的表情,然后又捂着嘴想要吐出来的样子,最后发出了一声惊叫,吞了下去。
老师又给了我们每人一颗,原来是勇气果子,老师要我们摸一摸,那个小小的圆东西还硬硬的。放在手上久了还会融化,这个像子弹的东西为什么那么酸?老师为了解答我们的问题,给我们每人一人又发了一颗,我把它放进嘴里,先是甜甜的,突然,甜味没有了,变成了一股酸味,最后又变成了甜的。老师又让我们把另一颗咬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我按照老师的方法一咬,只见它有三个部分,外面是黄色的,中间白色的是酸的,最后那个圆的是甜的!原来勇气果子是由这三种东西作成的!
我们已然长大了,从一个懵懂的少年转变成了今天的成年,从当初的不知天高地厚,演变成了今天的知难而退。然而钟表上的三根指针是不会倒退的,岁月的轨迹在向前推移,年龄也将随之增长着。不知已经长大后的你是否还记得当年时的情怀?为了老师的一次表扬就像吃了蜜糖似的,为了一场考试便埋头苦读,考前不磨刀的便东张西望,纸条,暗号,以及答案密密麻麻地写在课桌和手上,为了一点小事便和多年的好友大打出手,为了一本小说便倍感充实,为了一个故事情节便哭笑兼得,为了一个冰激凌便喜出望外,为了一场电影便心情澎湃,为了一杯小酒,为了……便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
确实是长大了吗?在我看来人不过二十五不适合安定,不过三十谁也别说自己长大了。作家们在四十岁以后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显得成熟,也就是说四十岁之前还不能算是成熟或是不太成熟。因此从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刚好是长大之后演变成成熟的一个阶段,所以只有三十岁的人才配说自己已经长大了,三十岁之前所谓的长大了,那只是表面现象,并不具体,而只是慢慢地走向了长大这条路,不再像个小孩子了而已。
有人说孔夫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按理说人到十五岁就应该长大了,三十就应该确立自己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和原则了,这便是所谓的成熟。
对此我要说的是,别总是拿孔夫子来说事,孔老夫子所在的那个年代,周边的环境和政治,历史背景跟现在是无法比拟的。环境不同,人们的思想也不会相同,再说了也不见得孔老夫子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正确,就算正确,可能并非是我们所理解的这种意思。我们做后代的有一点做得不好,就是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人,随便拿起一个作品就胡乱评论,或是加以研究。在世的作者还好,你给评错了他还可以当面指正,可死去的作者呢?该由谁来为其辩护?他总不能自己化作一个鬼影来到你面前辩护吧。哪一天孔老夫子也化成一个鬼影飘到你面前,然后鬼话连篇地说,老朽说的那句话其实不是要表达这么个意思,老朽的意思是说我自己十五岁立志做学问,三十而立,并非是指众人,只是指我自己而已,与他人无关,其实吧,做人顺其自然便好,没必要总拿老朽来做文章。
90后的朋友,已有一半走上了从长大到成熟的这一阶段,或许这是大流,但也不缺乏某些早熟的现象。
其实人的成长跟果子的成长还是有那么几点相似之处,如果发现有早熟的果子就要早摘,不然掉在地上没人管,迟早得腐烂,腐烂之后便会发臭。一旦发现早熟的果子,摘下来后还要精心保管,不然照样会变质。而我就是属于那种早熟但不会往地上掉的果子,早已被人发现采摘了,离开了培育我的土壤,便已不再成长,所以我至今还跟个孩子似的长不大,纵然已经先早熟,但还是长不大。原来早熟不等于成熟,成长并非已经长大。
哪天我若是被人咬了一口,此人绝不会再咬第二口,原来早熟的果子不知是什么味道,因为只是早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有时是酸的,有时是甜的,有时什么味道都没有。而我就是属于那种什么味道都没有的果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于是一直被人供着。
记得刚开学时,我的语文老师在班上讲了一句话,至今尤难忘怀。那就是“勤于读书,逸于作文;厚积薄发,得心应手”。这句话蕴含了深刻哲理,对语文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高度浓缩。那么,你也许会问我,究竟什么是厚积薄发呢?
“厚积薄发”这是一个有深远渊源的词汇。在我理解,它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厚与薄,积与发,两个对立的词汇,构成了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没有厚,就没有薄;没有积,就无所谓发。前者是深厚的积淀过程,后者是短暂的爆发过程。
纵观古今,不能不说,厚积薄发无时无刻不存在。就拿宇宙的形成过程来说,那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经过了亿万年的演变,终在某一个时刻爆发出巨大的能量,造就了新的宇宙星体。厚积薄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量变与质变的过度。只有足够程度的量变才能形成真正的质变,从而达到新的飞越高度。
大家也许知道意大利博物学家达?芬奇是个多才的人。他不仅精通自然科学,也是个出色的艺术家。有谁知道,这个被称为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美术三杰”之一的伟大画家,竟是从画鸡蛋学起的。那个鸡蛋不知被他画了多少遍,从各个角度都画遍了。然而,正是由于他不懈画蛋的“厚积”过程,才有了日后辉煌灿烂的艺术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
钱钟书更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典型。他从年轻时代就坚持不懈地记读书笔记,这个良好习惯造就了他过目不忘的超群记忆力,被人称为“照相机”。而他写的《管锥编》,更是富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巨著。
也许你会问,“那些名人的‘发’可真是一点也不薄啊!为什么还要说薄发呢?”要知道这个“薄发”是相对于“厚积”而言的。达?芬奇的一幅《蒙娜丽莎》是用千百张鸡蛋图换来的,而钱钟书的《管锥篇》更是用一屋子的读书笔记换来的,这个比例虽说有些夸张,但确能表明,一时之间的发挥相比于积淀真是要“薄”得多得多。
我们再回到开篇的那一句话,其实,语文的学习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们需要多积累多沉淀,也就是多读书,才能创作出出色的文学作品来。文学的造诣浓厚,就看他的积累多少。一个博闻强识的人,一定是一个“读书破万卷”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浓厚的积淀过程,终究会换来自如的发挥。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应如此。
文档为doc格式